8月13日,《镇江日报》刊登了我校理论宣讲品牌工作经验:把“季子文化”讲出“别样精彩”。



现将全文转载如下:


把“季子文化”讲出“别样精彩”


茅猛科 王鹏程


“今天的宣讲让我豁然开朗,穿上军装,我不仅是强军事业的参与者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!”近日,在丹阳市人武部新兵集训基地,85名即将踏上军旅征程的“准新兵”齐聚一堂,聆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课。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理论宣讲团带来的“理论阐释+案例解析+互动交流+仪式教育”四维宣讲模式,为这群热血青年送上了一份丰厚的“思想行囊”。

这正是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理论宣讲品牌深入基层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写照。2021年,在丹阳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,丹阳市委党校紧扣基层党员群众需求,精心打造了这一宣讲品牌。4年来,宣讲团不断创新形式,用群众听得懂、听得进、喜欢听的“家常话”,让高深的理论“接地气”“有生气”“活起来”。


“深”字当头,把理论“种”进泥土里


“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,咱村的新大棚能拿补贴,就是实打实的好政策!”在珥陵镇黄埝村,宣讲团成员把“中央一号文件”掰开揉碎,讲成了老乡们听得懂的“种田经”。村民老王听得直点头:“以前觉得政策离我们远,现在才知道,好政策就在咱地里长着呢!”

理论宣讲只有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,才能深入人心。近年来,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理论宣讲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打造推出9大类、60个宣讲专题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、深入人心。为了让理论宣讲更有吸引力,又精心制作了包含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等30多个专题的“宣讲菜单”,开通了“您点单、我服务”直通车。“现在宣讲不是‘要我听’,而是‘我要听’!”丹北镇一党员感慨道,“以前听政策宣讲,总觉得是‘上面讲、下面听’,没想到现在还能‘点单’,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最关心的事!”

为畅通理论宣讲“最后一公里”,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理论宣讲团主动与镇区对接,创设“流动党史课堂”。在陵口镇、曲阿街道等镇区,紧扣主题主线、突出近身进心,创新形式结对,进行了别开生面的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结对签约仪式,让基层党员群众也有了家门口的“理论大餐”;在界牌镇,创新“镇村联动1+5”模式,以1个镇级宣讲主会场带动5个社区分会场;在导墅镇,开展了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品牌“村村行”行动,11名宣讲员奔赴导墅镇11个行政村,围绕一个主题,实现了理论传播的多点开花,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……据统计,创设“流动党史课堂”后仅两个月,宣讲团以下沉宣讲、流动宣讲的形式,让2000余听众热情迸发、心潮澎湃。


“联”字为要,让理论宣讲“搭台唱戏”


想让党的创新理论有效覆盖广泛受众,光靠宣讲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,必须统筹各方力量,构建“大宣讲”格局。为此,通过整合资源、优化力量,成功打造了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,在“送思想、送理论”的同时,糅合“送政策、送法律、送文化”等多类便民惠民、暖心贴心服务“福袋”“礼包”,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该服务项目以宣讲团成员为志愿宣讲导师,与百姓名嘴形成“1+1”宣讲联动,同时积极吸纳“青年讲师团”、“劳模工匠宣讲团”、大学生志愿团体等宣讲组织成员,定期以分享会、微党课等形式,分片区、分行业举办“志愿服务提升培训班”,重点围绕党史党建、社会文化、经济特色等方面,共同开展各类理论宣讲活动,用百姓听得懂的家乡话、听得见的家乡情,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又入心。近年来,该服务项目以“导师宣讲强信心、名嘴宣讲聚民心、公益宣讲暖人心、文艺宣讲筑同心”为主要方式,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活动。同时,创新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“季子风”志愿服务品牌,积极开展以“文明实践你我同行”为主题的各类志愿宣讲服务活动,让广大党员群众体验到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魅力,实现“群众需求在哪里,志愿宣讲到哪里,项目服务不间断”。


“融”字为本,让理论“破圈”传播


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,延伸基层宣讲工作触角,以增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“战斗力”。近年来,宣讲团以“互联网+”为引领,让“接地气”“可视化”“泥土气”的理论传播途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借助新媒体,把理论宣讲从线下搬到了线上,摄制制作的微宣讲在抖音APP、微信视频号、智慧云平台、“文明丹阳”微信公众号及相关网站等媒体平台刊播,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弘扬丹阳文化、共述丹阳发展,部分微宣讲视频更是获得数万“粉丝”点赞。

此外,在“丹心向党·季子讲堂”品牌基础上,宣讲团还组建了微宣讲直播间,开通了“微党课 心分享”抖音号、微信视频号,并联合丹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丹阳市融媒体中心,倾心打造了“春天里的微党课”,集中拍摄制作的10期云上微宣讲,让理论宣讲“老课题”焕发时代“新活力”。

来源 | 镇江日报(2025年08月13日 第09版:理论 )